社工站从运行模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聘式,一种是外包式。直聘式的代表是广东的“双百工程”,社工直接由乡镇(街道)聘用和管理。外包式的代表是湖南的“禾计划”,民政部门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社工机构运营社工站。本文基于黑龙江省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的调研,主要探讨的是外包式社工站在起步阶段应该如何开展服务。
在起步阶段,如果社工站没有厘清定位,有可能呈现两种角色偏差,要么是“无底线无原则”,社工沦为基层服务提篮送水、洗脚穿衣的“勤杂工”;要么是“耍嘴皮子不干活”,社工站成了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了的“摆设”。帮助承接机构厘清头绪,找准定位,让社工站体现出自身价值,是当务之急,也是社工站立得住、立得稳、立得久的重要保障。
笔者认为,起步阶段的社工站建设有两项重点工作:一是明晰社工站的服务边界,明确社工站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二是理顺社工站与各方主体关系,让社工站的服务能够嵌入基层职能部门的工作中。
明晰社工站服务边界
调研发现,如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组织机构发展跟不上建站要求,社工站服务容易呈现碎片化特征,驻站社工对服务对象到底是谁、如何让服务对象逐步提升获得感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服务设计缺少灵魂。社工站的服务如果得不到服务对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这是决定社工站价值甚至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问题,需要格外重视。
社工站到底是做什么的?要吃透政策,从文件中找根据。民政部门下发的社工站建设实施方案、服务清单、绩效目标表,民政部门联合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下发的购买服务文件等,明确阐述了社工站的服务事项,要成为驻站社工的案头文件。按照文件精神,社工站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临时救助对象、留守儿童、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民政服务对象;社工站的服务重点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儿童福利、城乡社区治理和社会事务建设五大民生服务领域。
具体来说,社工站的服务事项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补充性的行政事务性工作。民政部原部长李纪恒在2020年加强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和2021 年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均强调,“加强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是解决民政工作力量不足、基层力量薄弱难题的好办法、管用办法”。可见,建设社工站是为了提升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承担基层职能部门委托的民政经办类服务会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行政协作类服务时长也是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这部分工作社工站不应排斥,也不能推卸,而且这类工作有助于社工站在起步阶段深度了解社区需求。
民政经办类服务通常包括民政受助对象的信息采集、走访核查、家计调查、建档访视、需求评估、政策宣传等。但应注意的是,这类工作社工站的功能只是协助,要从性质和数量上有所限制。建议承接机构与民政部门、乡镇(街道)通过购买合同、补充协议、年度项目书、议事会纪要、绩效目标表等文本形式将民政经办类服务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并以此为遵循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二是社工专业类服务工作。政府购买社工站的服务是因为其专业化特征,需要明确哪些是基层职能部门做不了而社工站能够满足的部分,这样才能体现出专业价值。目前,社区或基层政府部门也有为民政受助对象提供的服务,但在资源的整合力度、帮扶的深度、服务的精准度、协同受理机制建立以及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社工则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服务对象进行资源链接、困难纾解、关系调适、精神抚慰、增权赋能、社会融入等更精准的关爱服务,与社工站承接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互为补充。行政事务性工作为专业化服务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数据,专业化服务将行政事务性工作进一步延展和提升,形成本土化的特色和亮点。
三是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社会工作的价值虽然体现在日常服务中,但在当前认知度较低的情况下, 应当抓住有利契机集中展示社工风采和价值作用。比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期,政府发动社工站参与抗疫,这个时间点就是服务价值体现的“窗口期”, 更有利于把社工服务展现出来,让社会各界“看见”,让政府部门觉得社工是可靠可用的力量,提升社工的认知度和美誉度。所以,社工站要积极配合基层职能部门做好应急事件的组织发动、宣传排查、情况报告、志愿服务、心理疏导、资源链接、社区重建等工作,这也是社工站的分内之事。
除以上三类服务,其他内容可以暂时不列入社工站起步阶段的服务范畴。
理顺社工站与各方主体的关系
承接机构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人了解什么是社工,社工站能干什么,所以这个阶段要靠行政力量来推动社工站工作的开展。民政部门是服务购买方,乡镇(街道) 和社区是资源提供方,社工站承接机构要处理好与各方主体的关系, 让社工站的服务能够真正嵌入基层工作中,发挥协助功能。
与民政部门的关系。社工站与社工机构不同,社工站是由社会救助资金和民政福彩公益金等出资设立的,接受民政部门的管理,社工机构只是入驻来承接社工站的服务,是“委托管理人”的角色,承接机构要对民政部门负责。有一些承接机构把社工站当成自己的机构来按照主观意愿运营,这样很容易与服务购买方产生矛盾。还有的承接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同时承接司法、共青团、残联、妇联等多口径的购买服务项目在社工站层面开展,服务内容过于宽泛,导致服务不系统、无重点,也背离了社工站建立的初衷。建议起步阶段的社工站还是首先聚焦民政主责主业, 以此为基础打造服务品牌。随着社工站逐步进入专业化和拓展提升阶段,在民政服务类工作已经游刃有余的情况下,再扩大服务范围,拓展资源渠道,建立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这才是更好的选择。
与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关系。乡镇(街道)和社区为社工站提供场地、硬件设施等建站保障,当然希望社工站能够为我所用,在基层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能够随时加以调遣。社工站承接机构则希望工作相对独立,形成彼此协作的关系。解决这其中的矛盾,仅仅依赖民政部门与乡镇(街道)、社区一次次的沟通显然不够,建议社工站通过定期的议事会、督导会等形式与民政部门、乡镇(街道)和社区形成会商机制。
更重要的是,社工站要靠自身价值的展现来提供有说服力的佐证。当社工站的服务能够出成果, 为基层政府部门解决一些棘手的“疑难杂症”时,其存在的价值才会被认可并变得无法替代,乡镇(街道)和社区自然愿意为社会工作服务更多地让渡一些专业空间。当然, 承接机构的嵌入意识也至关重要, 社工站学会适度分担基层民政经办的工作压力,有助于双方建立和谐互利、共享的关系。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2022年2月下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