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社工服务中,志愿者一直陪伴着社工,协助社工开展服务,是社工重要的同行者。但是对于“志愿者培育”这一问题,也是让很多社工困扰的问题,如何才能将志愿者发挥到真正同行者的角色,这一问题也让笔者不断思考。
笔者所负责的L街居家安全环境改善项目,所关注的是困境人群居家安全环境问题的社区议题。而在项目推动期间会联动多元主体力量参与,通过发声号召、资源补充等方式,推动更多人关注居家安全、参与居家安全建设的氛围中,真正落实困难群体改善居住环境安全问题。
而志愿者作为多元主体力量的核心主体之一,能够撬动更多的资源,动员社会多种力量共同参与。因此,社工会注重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及在社区问题的参与,并组建了一支“居家安全环境改善队伍”。
在回顾志愿队伍组建的全过程,会发现队伍的组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且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培育方向。今天,笔者就以居家安全环境改善队伍为例,总结组建社区志愿者参与社区项目的有关经验及方法。
二、组件过程情况
(一)组建期阶段:聚集人群,从零到整
本阶段中,志愿者均是从散落的人群聚集过来的,为了带动他们参与到项目中,会更加注重团队的形成,从意识提升、能力训练、行动参与的三维度进行干预,使志愿者从“路人”转变为参与者的角色。组建期有经历以下过程:
1、促进认识,产生联结:社工通过志愿小组培育的形式召集到一批对项目产生兴趣的志愿者,通过营造平等开放的表达平台和相互认识的活动,促进成员间的联结,消除陌生感,成员之间更愿意积极参与到团队中。
采用体验式方法,带动他们走入到项目受助群体的家中,以评估员、改造员等角色负责困难群体的危床改造全过程。
他们在这期间实地的观察了受助群体的人物形象、居家环境等,感受到通过自己力量带来对困难群体的积极影响,更激起大家的共同信念“我们参与到困境人群的居家安全环境改善项目的意义”,从而使队员对项目、对伙伴产生更强的联结。
2、强化能力,促进发展:作为一个专业队伍,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和素质,不仅是对项目的负责,更是加强志愿者的信心度,可以让他们在可控范围去做志愿服务。因此,在前期阶段,基础的知识装备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项目采用“知识输入+模拟训练+实践操作”的培育模式,加强了他们的志愿基础知识和居家安全常识,提升了探访、入户评估等技巧。志愿者能够较好的在项目中承担居家环境安全评估员的角色。
3、团队初建,寻找方向:在初期阶段,采取团队共创的形式,团队成员共同商讨了志愿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初步规划出团队雏形。在大家的决议下,团队有了基础架构,选出了核心领袖,也确定了队员的简易分工,树立团队管理规范。
而对未来发展也罗列出新方向,包括志愿者可参与进项目的范围(如改造、义卖等)、队伍多元力量的加入(如电工等),大家对团队开始有了归属感。在这过程中,搭建平台,让志愿者以主人翁角色去做团队规划,更能推动团队的发展。
(二)规范期阶段:以己带众,发挥磁场效应
本阶段因脱离小组的持续参与,团队成员之间的会面机会减少,会出现出现成员疏离团队、离开团队的情况,组建期阶段的工作热情便不复存在。因此如何加强他们的参与,保持团队的稳定性;如何使志愿服务“项目化、常态化”是值得关注的。
1、双向沟通,建立信任:本阶段,社工以伙伴力量的态度组织志愿者参与到项目的不同类型服务中,包括制度的修订,筹款义卖、入户评估和回访等环节中,而志愿者在这期间也增加了对项目的运作的熟悉度,清晰每一个环节的落实情况,他们也在这期间反复确认项目的落地性和可靠性,逐渐转变服务心态,从“协助者”过渡到“参与人”;同时,也开始理解项目在运营中的弊端并提出建议,如号召力较差、经费申请繁琐等问题。
而社工也愿意倾听他们的建议,及时作出反馈,从而加深他们的被尊重感和信任感。
2、多向反馈,获得价值:社工会特别注重团队成员的分享和表达,让他们随时察觉自己所做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
因此,会搭建他们表达空间的平台,如活动结束的总结分享,微信平台的服务展示等,让志愿者了解服务的进展、队员间参与的感受、可完善的方向,促进成员间的反思和自我表达,也带动团队的持续进行。而志愿者在与受助对象交流中,也能深入了解受助对象所需,获得他们的感谢和肯定,更是增加他们持续参与的动力。
3、领袖带头,促进参与:在此阶段,领袖作用会特别明显,几个核心人物的带动,更能多促进项目的持续。而在本项目中,由队长发起组建了4人核心志愿小队,形成“有号召、必行动”、“无号召、去创新”的状态。
社工在这期间以搭建平台、提供已有资源和信息、加强核心队伍的联系和能力培育为主,而志愿小队也逐渐脱离社工主导,参与到服务的策划中,不断完善他们的方案,并“以己带众”方式,不断吸纳新队员参与到项目中。
(三)成熟期阶段:提升能力,创新服务
在这期间,团队逐渐熟悉项目的运作,能够独立策划项目服务,队员之间相处融洽,愿意为团队建设提出不同意见,不断的去挑战和追求团队的发展。
但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使志愿服务团队结构“梯队化”,志愿服务活动“专业化”,效果“多样化”,是值得去做反思的。社工有尝试做以下措施:
1、规范制度,完善架构:为促使志愿服务团队结构“梯队化”,需和志愿队员共同完善志愿者队伍章程、活动细则等相关规章制度;细化组织架构,完善团队的职责和功能,规范管理体系。也会增设激励制度,如风采展示、平台嘉奖等促进志愿者的团队归属感。
2、加强学习,提高质量:为促进项目服务的创新化,使得服务更有效果;志愿者的持续学习和实践总结是必不可少的,应定期组织志愿者培训、团队会议、外出学习等方式,增加他们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注入不同新思维和观点、不断总结和反思,寻找到对项目发展更有效的工作模式。同时,也有找准志愿者的定位,发挥他们的专长,持续化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3、吸纳人才,扩大队伍:结合项目所需,不断吸纳志愿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不断去做志愿力量的辐射,引起更多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加强志愿队伍的资源和能力。
三、总结及反思
笔者立足居家安全环境改善队伍培育总结的志愿者培育的三个阶段,更多的是需要认真思考志愿者在整个社工服务中的角色与定位,因此笔者结合居家安全环境改善队伍培育过程,对于志愿者培育有以下的反思:
1.以自组织方式培育志愿队伍。
很多公益组织会通过培育区志愿者队伍建设,从而推动公益性服务的发展。但在培育过程中因管理人的更换或志愿平台的管理不到位等情况,导致志愿队伍被迫解散。
因此,在做志愿队伍培育时,更应以“自组织”方式进行培育,促进队伍的自主运转能力。若是出现外界影响时,志愿队伍的功能依旧可以运转,可以继续参与到社区公益服务。
2.勿将志愿者直接变成人力资源。
很多志愿者在参与志愿服务时充满热心、全力付出,能够一定程度上补偿公益项目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不足的问题。但志愿服务只是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做公益的平台,并非全职工作。
而志愿者本身也有自己的家庭、学业/工作等,因此尊重他们的参与意愿,合理安排他们参与的服务时间、保障他们在志愿服务的安全等,也是社工需要合理规划的。
3.志愿者参与的幅度控制。
志愿者逐渐以策划者和主导者角色参与到志愿服务时,会开始有自己的规划和想法,但也会出现态度过度热情和急迫、规划过于理想化、服务理念出现偏差等情况。
因此,社工需要衡量志愿者主导会出现的预期效果,及时做好协调和管控。避免志愿者背道而驰,也避免志愿对志愿参与失去信心。
志愿者培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需要一个持续、长久的陪伴过程,这个过程,社工更需要的是立足在志愿者团队的每个阶段特征而进行调整和培育,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持志愿者队伍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