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随州社会组织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组织动态 > 内容

实践丨社工站如何建立青少年志愿者精神激励机制

2022-10-15 09:44:00   来源:
在社工站运营过程中,开展志愿服务,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激活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是一项重要工作内容。然而,当前社工站普遍面临志愿者内在驱动力不足、发展断层的问题,如何通过有效的精神激励,激发志愿者内在驱动力,从年青一代培育志愿服务意识,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中大槐树街道社工站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尝试探索“社区-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志愿者激励反馈机制。
一个青少年志愿者义举引发的思考
 

郭同学是中大槐树街道社工站暑期夏令营的一名青少年志愿者。2021年秋的一个下午,郭同学在回家途中偶然听到一位老人在家中呼救。因四下无人,又无法打开老人家门,郭同学便在安慰老人后急忙到社区求助。社区工作人员来到现场打开老人家门,发现老人正倒在地上痛苦呻吟,其右手手腕受伤,无法起身。老人已有80岁高龄,平时独居在家,患有多种老年疾病,视力模糊,行动不便。郭同学的义举为老人争取了宝贵的救治时间。

街道社工站知悉此事后,迅速反应,向上级报告,为郭同学颁发了“优秀青少年志愿者”证书。考虑到郭同学义举的感染力和正面影响,社工站特书一封表扬信,送到郭同学就读的中学。社工在与学校领导沟通中发现,学校非常赞赏郭同学在社区参与志愿服务,并计划在校园中树立“甘于奉献、全面发展”的青少年榜样,影响更多学生在学习之余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奉献社会。

郭同学的事迹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何从年青一代入手实现志愿者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新探索:物质反馈和服务反馈之外
 

现阶段,社工站对社区志愿者大多通过“公益银行”“时间储蓄银行”等进行服务时长的管理。在此背景下,志愿者激励反馈一般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兑换物质奖励的物质反馈模式;另一种是以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惠民服务的服务反馈模式。在与郭同学的学校进行沟通后,社工们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志愿者激励反馈模式?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是需求的最高层次。从志愿者激励的角度来看,志愿者可以通过助人行为实现个人价值,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社工站将郭同学的事迹进行宣传,特别是向其所在学校反馈,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青少年在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

社工站作为民政微服务平台,通过挖掘服务对象需求,帮助服务对象在更大范围内建立与社区、家庭、学校的联系,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提升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让服务对象在实现“助人”价值的同时回应自身需求,实现个人成长。因此,中大槐树街道社工站尝试探索“社区-家庭-学校-社会”青少年志愿者激励反馈机制。

 
建立发展需求为本的激励反馈机制
 

“社区-家庭-学校-社会”志愿者激励反馈机制是在探寻青少年志愿者身心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着力实现参与志愿活动-激励反馈-形成良好社会效应-促进服务对象自我实现-榜样带动等环节的有效沟通和联结,改善志愿者管理生态。

这种志愿者激励反馈机制主要在两个层次实现“以点带面”的作用:一是青少年志愿者的“以点带面”。社工站引导青少年将社区作为唤醒志愿服务意识的起点,家庭作为其志愿服务意识的孵化基地,学校作为其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的土壤。青少年以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行动影响身边人,进而激励、带动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参与志愿服务,发展学校场域内的志愿者队伍,让青少年群体成为参与志愿服务的中坚力量。二是发展平台的“以点带面”。社工站以社区作为发展青少年志愿者的起点,有效联动志愿者家庭、学校、社会,发挥平台作用,帮助志愿者从多个维度实现其服务理想和个人价值,同时在社工站辐射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志愿服务生态。

当然,“社区-家庭-学校-社会”并非单一的闭环,各因素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社工站作为链接各方资源和社会参与主体的枢纽平台,应把年青一代可持续发展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成从项目式运作到平台搭建的思维转变,挖掘青少年个体成长需要,整合各类资源,实现在社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有机融合。

来源:《中国社会工作》


上一篇:【慈善专栏】郑功成:促进我国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下一篇:《人文杂志》|| 徐道稳: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融合发展